您提出的“网瘾是‘病’,不是‘罪’”这一观点,深刻且富有同理心,触及了当代社会一个极为重要且复杂的问题。正确认识青少年网络使用障碍(Internet Use Disorder, IUD),摒弃污名化,是有效干预和帮助的基础。
以下是对这一议题的深入探讨:
一、 为何说“网瘾”更应被视为“病”或“障碍”?
-
医学界的认可与定义:
-
世界卫生组织(WHO) 在2018年发布的《国际疾病分类》第11版(ICD-11)中,正式将“游戏障碍”(Gaming Disorder)列为一种精神健康状况。其核心特征是:对游戏的控制力受损(如开始、频率、强度、持续时间、结束、情境等),将游戏的优先级置于其他生活兴趣和日常活动之上,尽管出现负面后果仍持续或增加游戏行为,且这种模式导致个人、家庭、社会、教育、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的显著损害,并持续至少12个月。
-
虽然“网络成瘾”作为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尚未被所有权威机构完全统一诊断标准,但“网络使用障碍”(IUD)或“互联网游戏障碍”(IGD)已被广泛研究和讨论,其神经生物学基础(如大脑奖赏回路的改变)与物质成瘾有相似之处。
-
背后是复杂的心理与社会因素:
-
逃避现实压力:学业压力、家庭矛盾、人际关系困扰(如校园欺凌)、自我认同危机等,都可能驱使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中寻求慰藉、成就感和归属感。
-
心理需求未被满足: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缺乏自主感、胜任感和关系感(自我决定理论的三大基本心理需求),而网络游戏、社交媒体等恰恰能提供即时反馈、等级提升、社交互动和虚拟身份认同。
-
共病现象普遍:网络使用障碍常与抑郁症、焦虑症、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(ADHD)、社交恐惧症等其他精神心理问题共存。网络使用可能是这些原发问题的症状或应对机制,而非原因。
-
神经生物学基础:长期过度使用网络,特别是涉及即时奖励的游戏和社交媒体,可能影响大脑的多巴胺系统,导致对现实刺激的反应减弱,形成依赖。
-
“罪”的污名化危害巨大:
-
阻碍求助:将问题归咎于个人“意志薄弱”、“懒惰”、“道德败坏”,会使青少年及其家庭感到羞耻,不敢寻求专业帮助。
-
加剧家庭冲突:家长若视其为“罪”,容易采取简单粗暴的禁止、责骂、体罚等手段,导致亲子关系恶化,反而将孩子进一步推向网络世界。
-
忽视根本原因:只看到“上网”这个行为,而忽略了背后的心理痛苦和社会困境,无法进行有效干预。
二、 如何正确认识和应对青少年网络使用障碍?
-
区分“正常使用”、“过度使用”与“障碍”:
-
正常使用:上网是生活的一部分,能自主控制时间,不影响学习、社交和身体健康。
-
过度使用:花费大量时间上网,可能影响作息或短暂忽略其他活动,但尚有自知力和调整能力。
-
使用障碍:符合ICD-11中“游戏障碍”的诊断标准,行为失控,功能显著受损,且持续存在。关键在于“失控”和“功能损害”,而非单纯的时间长短。
-
采取“去罪化”与“去病理化”的平衡视角:
-
避免污名化:不将孩子标签化为“网瘾少年”或“坏孩子”。
-
避免过度医疗化:并非所有花时间上网的孩子都有“病”。需结合具体情境、个体差异和功能影响进行综合评估。很多情况下,是适应问题或阶段性行为,而非精神疾病。
-
核心策略:理解、沟通与支持:
-
建立信任关系:家长和教育者应以开放、非评判的态度与孩子沟通,了解他们为什么喜欢上网,他们在网络中获得了什么(是成就感?社交?逃避?)。
-
关注“人”而非“网”:将焦点从“禁止上网”转移到“如何帮助孩子应对现实中的困难”和“满足其心理需求”上。
-
共同制定规则:与孩子协商,共同制定合理的上网时间、内容和规则,培养其自我管理能力,而非单方面强制。
-
提供替代性满足:帮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兴趣、建立自信、发展健康的社交关系,如参与体育运动、艺术活动、志愿服务等。
-
改善家庭环境:营造温暖、支持、沟通顺畅的家庭氛围,减少家庭冲突和高压教育。
-
专业干预是关键:
-
当问题严重,影响到学业、健康和家庭关系时,应寻求专业帮助。这包括:
-
心理咨询/治疗:认知行为疗法(CBT)、家庭治疗、动机访谈等是常用的有效方法。
-
精神科评估:如果怀疑存在共病的抑郁症、焦虑症、ADHD等,需要精神科医生进行诊断和可能的药物治疗。
-
警惕“戒网瘾”乱象:坚决抵制那些采用体罚、电击、封闭式军事化管理等非人道、非科学的所谓“治疗”机构,这些方法不仅无效,而且会造成严重的二次心理创伤。
三、 总结
将青少年网络使用障碍视为一种需要理解、关怀和科学干预的“病”(更准确说是“障碍”或“问题行为”),而非可以随意谴责的“罪”,是社会进步和科学认知的体现。
这要求我们:
-
摒弃偏见,以同理心看待深陷其中的青少年。
-
探究根源,关注其背后的心理、家庭和社会因素。
-
科学应对,通过沟通、支持和专业干预,帮助他们重建健康的生活平衡。
网络本身是中立的工具,关键在于如何使用。我们的目标不应是简单地“戒除”网络,而是帮助青少年发展健康的数字素养,学会在虚拟与现实之间自由、平衡地切换,*终成长为能够自主、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的个体。